2009/2/28

再談CECA與「東協+3」的關係

上一次和各位談到FTA(自由貿易區)常有的「原產地規則」(Rules of Origin; ROO),用文字敍述是稍微枯燥了一點。為了幫助大家更容易了解把CECA和「東協+3」綁在一起這件事根本就是胡說八道一通,我試著用圖表來解釋一下ROO對CECA的影響是什麼。

大體而言,FTA規範的是兩個經濟體之間的關貿互惠,為了怕其中一方藉由轉口貿易作弊,大開關稅優惠的後門,幾乎所有的FTA都會有ROO的規定來堵轉口貿易。我們看看各大FTA對ROO的規範如何:


來源: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FTAs and Implications for East Asia, APEC

中國東協的FTA對「區域價值含量」(Regional Value Content; RVC)的要求是40%,講白了也就是一個產品要有40%的價值(原料或加工成本都算)在該地產生,才能適用雙方FTA的關稅優惠。

布爾焦亞愛看的天下雜誌對CECA與東協+3關係的說法是這樣的:「因此,政府目前主要希望CECA簽署,台灣商品可以自由進入中國,再轉至東協10+3的其它自由貿易區國家,享有同樣的競爭條件。」看來這個有國際觀的媒體,好像完全不知道中國和東協簽的FTA裡面有一條40%自製率的條款的樣子。如果台灣想要借由中國轉口東協的話:



我個人實在不知道台灣的出口商要怎麼來規避這個40%自製率的規定。如果有人知道的話,煩請告訴我這個一高二低的鄉野草民,讓我了解一下天下雜誌那麼有國際觀的說法是從何而來的。

如果40%自製率規避不掉,那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那就由中國廠商做最後組裝,60%原物料和零組件由台廠供應好了:



看起來很好嘛,對不對?台灣雖然不能掌握100%的商機,至少人家中國是佛心來的,還是可以把60%的餅讓給你嘛!

最好是這樣。問題在於,台灣對東協出口最多的都是石化、紡織原料和生產機械,這些現在都是中國自己積極想打入東協的產品,為什麼要讓給你?台灣原料運到中國加工,要是中國當地生產不出來的品項也就算了,如果是中國本國已經能成熟供應的品項呢?你台灣貨一則要運費,二則成本也沒比較便宜,三則貨要運進來,中國的非關稅障礙多著呢!隨便一個刁難你的貨就要多多少成本,競爭力就要下降多少?台灣製造真的能吃到那60%非本地製造的餅嗎?

所以我認為,假設CECA也提供了資金自由流通的規定(誰知道CECA還是ECFA內容有什麼東西?請舉手!),那麼最有可能的狀況是最後台廠受不了非關稅障礙造成的成本競爭力下降,索性乾脆把廠關了,直接舉家遷移到靠近市場的中國去



好了,各位看倌,現在告訴我,這個莫名其妙的CECA還是ECFA,到底是防止台灣的失業,還是在加速台灣的失業?可別忘了台廠不是搬到中國去就算了。在台中之間沒有任何關貿保護機制之下,他們還會倒回來傾銷台灣,把沒搬家的台廠直接就地殲滅。您覺得呢?我們產業的死活,只能完全看中國是不是佛心來的,會留點餅乾屑不讓我們餓死。

或者有人會反駁,這個CECA不是為了進軍東協市場,而是為了不讓台灣廠商和東協對手競逐中國市場時,不至於陷入不利的地位。這就更好笑了。請問東協現在主要出口到中國的是什麼東西?台灣出口到中國的又是什麼東西?兩邊的什麼產業在中國市場上是高度競爭的?如果沒有,我們為了一個不存在的威脅,郤把本土產業的防護罩完全撤除,讓中國產品可以大舉殺入不設防的台灣市場,敢問看倌們,這又救了什麼失業?九劉政府恐嚇大家說:「不簽CECA會造成11萬人失業。」我看,反而簽了CECA更會加速台灣產業西移,造成數十萬人失業。

難不成,九劉政府真正的意思是,不簽CECA,會造成中國11萬人失業。我們要犧牲台灣人的工作機會去救他們的祖國?

(謎之音:現在聽說又改名叫ECFA了?好像改個名就萬事大吉,不會對台灣造成任何傷害了?我個人建議,要改就好好改。不管什麼樣的整合,都比不上直接統一來得夠力。那麼這個協議乾脆改叫「中國統一架構協議」,英文就叫Framework for an Unified Chinese Kingdom,簡稱FUCK就好了,簡捷有力又省事,不是嗎?)

2009/2/25

CECA到底和東協+3有什麼關係?

ASEAN Free Trade Area (AFTA)

Common Effective Preferential Tariff Scheme (CEPT)

The CEPT scheme introduced in 1993 to eliminate intra-ASEAN import tariffs is now almost completed. The ASEAN-6 and Viet Nam have reduced duties on all products to 0-5 per cent. ASEAN-6 will eliminate duties on all products by 1 January 2010, except the limited Sensitive and Highly Sensitive Unprocess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上文只提到東協六國加越、寮等四國。當然,2004年中國和東協簽訂的FTA中也表訂,2010年93%的貨物將享受零關稅的待遇。這也是這一陣子政府一直在運作CECA的重要論點之一。

有一個觀念我覺得政府一直沒有向人民澄清,郤已經透過媒體放話搞的滿城風雨,就是:

CECA到底和東協+3有什麼關係?

媒體一直試圖植入我們腦袋裡的想法,是:

不簽CECA,我們就會被東協+3邊緣化

我一直沒搞懂的部分是,不簽CECA,台灣會怎麼樣被邊緣化呢?簽了CECA,又可以怎麼樣不被邊緣化呢?這是天下雜誌的FAQ告訴我們的東西:

因此,政府目前主要希望CECA簽署,台灣商品可以自由進入中國,再轉至東協10+3的其它自由貿易區國家,享有同樣的競爭條件。

搞了半天,CECA並不等於我們和東協之間自動享有零關稅的待遇,而是因為得要利用中國與東協的FTA去搞轉口?好吧,如果台灣真的自己沒辦法和東協簽FTA(原因呢?),而同時這把如意算盤打得通,而且中國願意對台灣無私無我的奉獻,那也是一椿好事。

可是,有沒有人聽過什麼叫Rule of Origin(原產地規則;RoO)?

東協之間的RoO要求是40%自製率才適用免稅。就我所知,中國和東協之間的FTA也適用同樣的規定。那麼,中國出口東協的商機,台灣滿打滿算也沒辦法吃超過四成。唯一能全額享受這個商機的辦法,就是把整個產業的根拔了,供應鏈全搬到中國去才能有競爭力。這樣能救台灣經濟?這樣能救台灣失業?我怕是台商加速西移,台灣的失業率以後都要從10%開始起跳!

如果要這樣子搞,那麼簽不簽CECA有多大影響?誠然,中國對東協的出口,台灣可以透過對中貿易的轉口吃到一點殘渣,但換來的是台灣對中國貨物、人員和資金入侵的完全不設防。這是什麼算盤?

如果政府覺得這是危言聳聽,那很簡單,把CECA內容公諸於世接受公評,讓人民很清楚地了解政府的設想週到用心良苦,讓我們對自己想當然爾無責任的批評感到愧疚。否則像這樣關著門自己偷偷搞,誰知道你嘴裡唸的好聽,但私底下賣的是誰的屁股?

大家也這麼甘於讓政府在毫無監督制衡的狀況下,偷偷賣著你們的屁股。現在有沒有覺得自己屁股開始有點痛痛的呢?

看看這則新聞:

經濟部強力遊說企業支持…張忠謀:簽CECA仍待討論

我一直很敬重張董對時局的看法,有沒有人要想想,為什麼張董在這麼大的壓力下,對CECA還有所保留?他所說的:「全面考慮」是什麼?

2009/2/10

該高興,還是該難過?

在我前幾天那一篇是狼來了,還是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胡言亂語後,昨天大話也提到了2/8的經濟日報社論:別漠視競爭力流失,承認如果蘇廷翰所言屬實,2009年台灣的確很有可能繳出GDP衰退8%的成績單。這也是第一次有藍色媒體敢講出:「不能只想靠在國內亂撒錢來應付景氣和失業問題。」。想想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點出的:「消費券花了8百億的預算,用掉這麼多的子彈,就應該用在更有用的地方,救經濟才會產生效果。」這個社會有識之士對驅政府財經政策的荒腔走板顯然根本就是一致搖頭。(對不起,我從來不會把那個又快當爸爸的郭董放在有識之士這個行列中)

經濟日報這一篇的論點和我之前提出的大同小異,當然囿於立場,文章結尾非得以對驅政府的一貫的溫婉勉勵做收,也一貫地把台灣經濟寄望於兩岸對話的大未來。 但文中的觀察和數字已經表明了一件事,那就是驅政府的謊話和鬼話早就已經藏不住,什麼2.12%的經濟成長率根本就是狗屁,什麼消費券的狗屁政策也只是在 純粹地在消費你我而已。經濟日報的披露也許只是驅政府開始透過他們管理人民期待(manage expectation),先給大家下點毛毛雨,不要等到二月底經濟數字一出再一狗票爆發民怨潮的統治手腕而已。如果第四季出口衰退達25%,恐怕2/19公佈的第四季GDP衰退會摜破-5%以下,一整年從阿扁的+6%到驅長的-5%,就算驅長再賣力演出阿扁全家處十個死刑的馬戲,恐怕都不能平息這個民怨。

全球景氣的確是前所未見地嚴寒,這一點我們不能全怪無能的驅政府。但「應變無方」這個罪名他們是逃不掉的。有在爬山的人都知道,碰到山難時,該做的事是不 是把自己弄得很舒服,而是要嚴格管理好自己的體力、糧食、飲水盡力抵抗寒冷,讓自己能有辦法撐到救援到來的那一刻。要讓自己舒適很簡單,餓了就吃到飽,甚 至還可以喝點酒讓自己身體熱起來,感覺起來很舒服嘛!然後呢?糧食吃完了,酒退下來身體冷郤了,那你只會死得更快!

驅現在在搞的一堆浪費數千億公帑的事,就是落入那個「讓自己感到舒服」的圈套裡。這群公子哥兒們自小過的是養尊處優的生活,他們壓根兒不懂什麼叫「求生存」,什麼叫「Resilience」(註一)。在整個國家都需要奮力求生之際,竟然我們會選出這群從小只懂求舒適找快樂的公子哥兒來領導我們,這不是南轅北轍,請鬼抓藥單嗎?我只能說台灣人真正氣數!

台灣人不能選出熟悉如何困境求生的長仔來協助我們渡過這一關,其實也沒關係。反正驅長在就職那一天就已經告訴大家:「人民奮起」,要大家自己奮鬥了。除了 那些有關係有管道的人以外,在台灣從來就是人民得要自己奮力求生的環境。政府從來就不能,以後也不可能扮演帶領人民離開困境。大家在對驅失望之餘,最重要 的是想想在沒有公信力的政府之下,我們該怎麼發揮人民的智慧來自我求生。在台灣生存的第一法則就是:「凡事和政府對做,為求生保本之道。」這句話五六十年來歷經人頭血海的不斷淬煉,早已勒石為銘,在暗藍惡夜的當下更顯耀眼昭然,諸公誠宜引為借鑑。


註一:resilience這個字很難有一個恰當的漢譯,有人翻成「韌性」好像也差了那麼一點。Merriam Webster的解釋是「物體受到外力扭曲變型後,能逐漸恢復原來形狀大小的能力」,引伸為「能由變局和惡運中恢復的能力。」。這個字已經成為最近經濟大衰退之下的熱門流行字之一。

2009/2/5

是狼來了,還是賣火柴的小女孩?

昨天忙了一天,沒有及時注意到這一場最精采的對嗆遊戲:

里昂唱衰/台灣今年GDP負成長11%
經建會斥里昂報告「太超過」

我稍微翻了一下里昂的報告內容,事實上里昂唱衰的並不是台灣,而是全球各政府不斷一頭熱的「振興經濟方案」。蘇廷翰(Peter Sutton)的主要論點在於亞洲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在這一波全球經濟衰退中肯定是受傷最深的輸家,出口動能一消退則投資與民間消費自然隨之急凍,單靠微弱的政府支出擴張來救市,根本是獨木難撐大廈。更糟的是赤字預算加上稅收萎縮的雙重打擊之下,政府財政勢必出現鉅大的黑洞,使國家信評下降,進一步傷害企業的籌資能力,打擊長期的復甦力道。他下的一個結論是:「Instead, the intervention path taken by governments around the globe will lead, at best, to Japan; at worst, Zimbabwe.」

Peter Sutton文中有關台灣的部分只有一小段,他對GDP衰退-10.7%的邏輯很清楚,主要是預期全年出口將下降-28.4%,造成消費下降8.4%,投資下降22.6%所導致的(說真的,我算不出-10.7%這個數字,不過就相信他好了)。我想-10.7%的數字可以討論,畢竟出口會不會一路差到明年第二季得要看國際經濟局勢,我並不完全同意這種跡近直線外插的數字。但我認為他的訊息很清楚:「台灣救經濟的關鍵在於救出口,如果不能救出口,做什麼事都是枉然。」兩千三百萬人民,沒有天然資源和廣大國土的台灣島國,內需根本不可能支撐得起十三兆台幣的GDP,沒有出口就沒有投資也沒有就業,沒有就業就不會有消費,也不會有所謂的GDP。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只要稍懂台灣經濟的人都能了解。我們就算不同意Peter Sutton的數字,但我們總該正視這個聽起來再合理不過的訊息。政府到底有沒有藥方救出口?如果沒有,那該怎麼辦?

也許這個數字實在太傷人了,讓自尊比人民死活更重要的驅政府馬上「拔劍而起」努力對嗆「狼來了」,而不是坐下來好好想想這是不是一個中肯的忠告,想想Peter Sutton是不是真的看到了什麼我們沒看到的地方,能不能為政府的施政補闕拾遺一番?有則改之,無則勉之,沒有必要這樣氣急敗壞,態度像厠所裡的石頭一樣又臭又硬。更何況這個數字並不是空穴來風,台灣十二月出口訂單比去年同期衰退了31%,直接受打擊的工業生產指數從去年八月到十二月狂降了32%,四個月就一口氣打回到不到2000年的水準。在這個冷酷的現實下,Peter Sutton預測今年出口會衰退28%有沒有道理?對,他很有可能只是用最呆的直線假設而已,但在對未來沒有很好的能見度之下,說不定直線假設就是最好的假設。有誰能告訴我,未來一年內會發生什麼事會讓台灣的出口競爭力突然變好?韓圜去年貶了三成多逼死了台灣的DRAM和LCD,而台灣所依靠的中國製造郤面臨了歐巴馬政府點名升值的壓力,台灣未來出口價格會更有競爭力嗎?中國第四季的經濟成長已經成了一個大失望,進出口也大為減少,三通能為我們帶來更多出口嗎?今年第四季之前,全球的經濟會突然好轉,對台灣需求會大幅增加嗎?如果我們都想不到未來會有什麼好事發生,我們憑什麼說Peter Sutton是「狼來了」?他也是看事實說話的,不是嗎?

經建會副主委胡仲英一開口反駁的就是:「如果台灣今年GDP負成長十一%,那表示官員都沒在做事」。說真的,經建會的官員有沒有在做事我真的不知道,但我覺得有些人不做事可能比做事還好一點。他的立論主要是政府刺激民間投資的政策,擴大內需和全球景氣可能在第三或第四季落底。首先,全球景氣怎麼循環我預測不出來,那得要有水晶球才行,我真不懂他怎麼能說得一副鐵口直斷,不準免錢的架勢。何況要是這群傢伙能預測得準,也不會呆呆地拱著他們主子喊什麼633,對不對?要比準的話,去年此時在當烏鴉的謝長廷可比他們準多了,只是大家不喜歡聽他的實話而已。如果他們以前沒準過,我們為什麼要相信他們現在會準呢?大家可別忘了我們今年總預算是用經濟成長率5.08%的假設編制的啊,我真不知道他們要到哪收那麼多稅來填?

再者,民間投資是將本逐利,沒有獲利空間就不會有投資。各位看倌猜猜在台灣投資看的是內需多還是出口多?歷史上,民間投資對當年台灣GDP成長的貢獻從來都是錦上添花和雪上加霜的多,沒有太多人會和自己的口袋作對,想在歹年冬加碼愛台灣的。所以說政府想靠那一點政策優惠就能吸引到多少投資支撐GDP是癡人說夢,民間投資看的還是景氣,不是央行利率有多低。不看數字的人請看看各大工業園區和城市的街頭,工廠和店舖是新開的多還是關掉的多?

再講到擴大內需。我想,Peter Sutton的數字已經假設政府支出成長12.5%了,這是多少錢你們知道嗎?2008年估計政府消費加投資是新台幣2.03兆元,成長12.5%可是兩千五百億啊!政府支出上次這種可觀的成長幅度已經是1990年郝伯村惡搞六年國建的事了。2500億看起來是很多,夠發三次消費券還有找,還可以發1000次以上的大樂透頭彩,但只要出口跌個3%就吃光了,而這次出口跌幅怎麼看都遠大於3%,請問在台灣想靠政府支出撐GDP有個鳥用?

驅政府只懂得拿「國際局勢」來為自己做辯解,郤從沒面對現實好好想怎麼因應這個拿來當藉口的「國際局勢」。好,我們都承認國際局勢很不好,這個冬天真的很冷。但冬天這麼冷該怎麼辦?如果我是一隻無計可施的北極熊,我應該會考慮去冬眠,至少可以減慢消耗脂肪的速度,固本培元等下一個春天來臨。但驅政府在幹嘛?拚命舉債來支應一個個看起來就像放煙火大而無當的支出計畫:發800億的消費券,發上癮了又要發教育券,砍大樹種小樹的「擴大內需」。每一個計畫看起來都像賣火柴的小女孩拿來取暖的火柴,點亮了看來很大很漂亮,裡面有聖誕大餐,有美麗的衣服,可以聽到天使唱歌,但根本完全抵擋不住寒風霜雪的侵襲。等到我們終於點起了最後一根火柴,我們可以等待慈祥的奶奶來接我們走嗎?

我來唸這本故事書的最後一段:「雪不斷的飄著,當漫長黑暗渡過,溫暖的陽光灑在小女孩冰冷的身上,路人發現小女孩含笑著找尋奶奶的蹤影去了。」

說真的,這種感覺真的很討厭。我比較想當冬眠的北極熊,但我好像一點選擇也沒有。

(Kuso一下,聽說還有賣女孩的小火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