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納稅人,我實在沒有辦法了解為什麼政府一定要花1,000億(甚至有人估決算會到2,000億)去蓋一條高速公路到人口只有三十萬人出頭的花蓮去。也許有人罵我俗氣小氣或沒人性,但我個人覺得人口少車輛少的地方,聯外交通的思維本來就和人口多的地方不一樣。我們先從交通部運研所1996年所做的「第三期台灣地區整體運輸規劃」的資料看起,在1996年時,東部區域(花東二縣)和北部區域(有包括宜蘭)之間長途旅次的交通量單日雙向是21,373人次,其中公路私人運具只有2,348人次。東部地區對北部地區的聯外絕大部分是靠鐵路。
當然,這個資料可能有點太舊,沒有考慮這十年來的社經發展,也沒有考慮北宜高通車的衝擊。正好我這裡還有一份2007年高公局對宜蘭縣公路交通流量的調查,這個南周界線調查的正好是宜花之間的車流量,而且2007年北宜高已經開通了,這個車流量的調查應該有反映現況
資料來源:高公局網站。
下半年的數字就大了一點
資料來源:高公局網站。
當然,這裡我們沒有辦法去區分長短途旅次。如果我們估計一個每個PCU的承載率(load factor)大概2.0人左右,那麼仰賴公路來回宜花之間的人次大概一天1.4萬至二萬人次之間,假日全日大概會多個10%左右。不管如何,和1996年三期的數字有很大的差距,也許一方面是因為北宜高的開通可能搶了不少鐵路的生意,另一方面是社經的發展,更多人願意出來四處跑跑。
好,我們就相信這估1.4-2萬人次的數字好了。這是沒有蘇花高前的數字,如果依一個簡單的重力模式來推,假設行車時間從兩小時縮到一小時,交通量可以成長為原來4倍好了,再加上北、宜、花三地的社經條改善,把4倍變成5倍好了,那我們可以估一天有七至十萬人次,也就是3.5-5萬車次好了。這比三期裡北部與中部區域間的旅次還大!國道五號開通頭一年(還沒碰到這一波石油危機),也只有1,300萬車次,如果我們夢想中的蘇花高一天有五萬車次,一年就是1,825萬車次(?!),這你相信嗎?而現有的中山高二高系統穿越西部人口超過2000萬共954公里的路段,今年六月平均每天總共也只有130萬車次,你相信86公里穿越崇山峻嶺,連結宜蘭45萬人口和花蓮34萬人口的路段,車流量一天可以有5萬車次?我很想知道,花蓮縣每天有10萬人在北宜花之間路上開車跑來跑去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
我們再想想,蘇花高只有86公里,了不起設三個收費站,假設五萬車次都跑全程,一天收費600萬元,一年收21億。如果我們樂觀點用1,000億來建設完成,資金成本一年2.6%(大約是最近央債97-3的報價)就要26億的利息,這條公路就算用最樂觀的估計法,連公債息都付不清,還想還本?更不要算(1)工程預算超支;(2)因應通膨而可能升息;(3)流量不如預期的風險;(4)山區道路龐大頻繁的維修支出。國道基金現在一年也不過能收200億現金,每年現金都要拿來建各項高速公路計畫差不多正好打平,帳上現金從來沒破80億。現在給它多塞了一個1,000-2,000億大概永遠收不回本金的國道投資,我看國道基金破產指日可待。更厲害的是,台灣從盤古開天以來總共建了954 公里的國道,國道基金帳上的固定資產也不過7,492億元(奇怪,累積折舊不太多?),而且有3,722億元是興建中的國道,不在那954公里之內。現在一條86公里的蘇花高就要再花掉一兩千億,各位想想,值得嗎?
好,就算這條公路有促進花蓮發展的外部效益好了。台灣2007年的每人GDP是新台幣55萬元,算花蓮每人是全國85%好了,我粗估2007年花蓮縣GDP大概是新台幣1600億元。這條國道一年可不可以增加花蓮的GDP成長增加0.5,乃至於加到一個百分點?能加一個百分點是每年多成長16億元,也就是假設過路費的收入正好可以支應利息,蘇花高1000億的投資63年還本,萬一不幸是2000億的投資就是125年還本。您覺得這樣算是合算的投資?是不是可能有其他投資是比蘇花高更有利於花蓮經濟的?增加的耗能和排碳,和維護環境的成本又有人算進去嗎?車次從每日10,000輛到每日50,000輛,假設平均每個誘發的車次旅程長度120公里,每公里排碳300克,一年就會多產生66萬噸排放量,ECX每噸排放權報價26歐元,這些新增的排放量一年又是八億多台幣的成本,有人算進去了嗎?
我想,很多東部的人看到這一篇文章可能會很生氣:「政府在你們西部花大把銀子做中山高、北二高、東西向、特二號,怎麼這回要建條小小的蘇花高你就有這麼多意見。」是的,以身為一個東部人的立場,每次回鄉要擠自強號要用塞的,開蘇花公路要等單雙向開放,坐起車來暈得要死,路況又危險,坐飛機又貴得要死。看到西部交通四通八達的樣子,東部人想必有二等國民的感嘆。但我們想想,如果我們同樣給東部一千億元的預算,讓東部人自由選擇要花在哪裡,請問一下蘇花高就必然是東部人的第一選擇嗎?聯外交通可不可以用在提升東部鐵的營運能量上?可不可以分一部分花在提升東部區域內交通上?可不可以花一部分用在提升公共醫療水準上?可不可以花一部分用在提升教育水準上?可不可以花一部分用在當地文化的保存和提升上?可不可以花一部分用在水土保持和環境維護上?可不可以用來補助低收入戶的生活?對於東部的永續健全發展,有沒有哪幾項的效益是比蘇花高更高的呢?有人想過嗎?東部人為什麼只能選擇「要不要建蘇花高」這個是非題呢?為什麼不能有更寬廣的選擇,為什麼不能想想「如果同樣有一千億元預算,東部人想要怎麼經營自己的家園呢?」何況,有沒有人想過好山好水是花蓮的重要資產,拿把刀把它硬是戳個窟窿開條路,得利的是誰?受害的又是誰呢?三十萬花蓮人都能得利嗎?
說真的,以一個西部納稅人的立場而言,要我把辛苦賺來的納稅錢丟進這個擺明回收不了的錢坑,我實在是老大不願意。而以一個東部人來說,我覺得東部人的思維不要被政府給綁死了,預算是該爭,建設是該做,但要花什麼預算,要做什麼建設,在地人是不是該有一套在地人自主的想法?現在的狀況就好像你要賣海鮮賺錢,需要的是耐操能載貨的載卡多,但車商郤說你只能選擇要不要Mercedez SLK一樣荒謬。
東部是想要的是發展,還是蘇花高?而蘇花高就等於發展嗎?想想吧!